马家爵 (2006)

在线播放

很抱歉,我们的机器正在搜集可靠的播放资源,找到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展示在这里。

下载资源

很抱歉,我们的机器正在搜集可靠的下载资源,找到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展示在这里。

马家爵影片简介

  在以“关爱心灵成长 共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DV影片《马家爵》全国高校巡回放映活动中,在每次放完影片后的导演见面会的互动交流时间时总是会有人这样向我提问:你为什么要拍《马家爵》这样一个电影?
  首先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影片《马家爵》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电影,他只是一部DV影片,从笔者的角度来讲,在高清技术出现之前我认为只有用胶片拍摄的才能称之为电影。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用高清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也可以通过较高质量的后期处理做胶...展开转磁处理,如今当我们在电影院看到不同的影片时已经没有人在意你是用胶片拍摄的还是用高清拍摄的,人们关注的是内容。
  影片《马家爵》之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马家爵”这三个字引起的。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无异于是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施放了一颗重型的原子弹。原子弹升起的黑黑的蘑菇云在我们当代每个大学生的心上都留下了一道短时间内很难抹去的阴影,在某些群体的大学生心中,甚至是一道伤疤,一道伤到骨头里,伤到心脏上的伤疤。
  我很佩服咱们新闻媒体的狗尾巴草作风,在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关于“校园屠夫”“大学生杀人狂”的新闻报道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很佩服当下教育者们的伤疤修复技术,在事后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没有人在提起那件事。难道真是我们的心灵伤疤修复技术高超过人吗?难道这种悲剧会就此打住,不会再发生了吗?
  事情当然不会是这么简单的,在牧羊犬一样的老师们小心翼翼的告诉他们的小绵羊大灰狼已走远,那只是个别事件的时候其不知拿着刀的披着羊皮的大灰狼却正虎视眈眈的徘徊在他们周围。
  我称“马加爵事件”以后的时间为“后马加爵时代”。据调查,在“马加爵事件”之后国内又接二连三的连续发生了十几起相关校园杀人事件。最少的一人杀一人,最多的一人杀七人,被号称“马加爵第二”“马加爵第三”的校园杀手接连出现。在悲剧发生的同时,各高校师生对相关事件表现出来的漠视令人感到吃惊。从老师到同学,大家一直认为那些事情只是个别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试想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为什么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又会接二连三的连续发生呢?如果是你的同学被害你还会如此陌不关心吗?
  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不久我就听说有导演要把这个事件拍成电影。如果能把着件事拍成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心理教育片,我认为是一件好事。最少会让观看者从中有所感悟,会尽量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后来我在网上找了半年多也没找到这样一部影片。在寻找的过程中反到对“马加爵”事件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了解了一个大学生是如何从品学兼优到冷血杀人的。
  在2004年2月13日晚用他用钝器杀害了第一位同学,2月14日,马加爵用同样的手法杀害第二名同学,而在15日当天,他就又杀害了另外两位同学。并且将他们的尸体藏匿在宿舍的储物柜里。连续杀害了四位同学后,马加爵随身携带着3100元开始了他的“亡命之旅”。18日凌晨3时许,马加爵潜逃到三亚。在三亚藏匿的日子里,马加爵伪装成乞丐,每天在街头、商店走廊、桥头到处躲藏。直到3月15日被捕
  以上就是马案的基本情况,而导致马家爵杀人的直接导火线,仅仅是同宿舍同学之间的一些小摩擦,但是这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换句话说,就算没有所谓摩擦,凶案还是会发生,这是典型的情绪型犯罪中的仇恨积累型。
  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可是他为什麽会如此的手段呢?或者说是什么导致他的犯罪行为呢?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但是他是属于犯罪人格吗?答案是否定的,所谓犯罪人格是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当这些心理活动内容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此人的犯罪人格就出现了。因此,出现犯罪人格必须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其一,有相当时间的犯罪经历;其二,有过被刑事处罚的经历。而我们知道。马并没有这两个条件,并且在他作案前研究过周围的铁路情况,并且复制了三张假身份证,明显是为出逃做好了准备,这说明他很明白杀人是不对的是犯法的。这些都能证明以上的说法
  从外因来看,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周围同学经常欺负他。侮辱他。。。。
  从内因来看,他的性格内向,自卑自闭。当心中充满仇恨的时候悲剧随之发生了。
  当马加爵在被执行死刑之前有记者问他,你现在后悔吗?他回答:非常后悔。记者问:能说一下你这一生失败的原因吗?他答:没有理想。记者问他:如果当时有人像现在一样和你沟通你还会做这件事吗?他答:不会。事实证明,“马加爵事件”只是一个心志不很完善的一个大学生的一个冲动行为。按理说是可以挽救和避免的。但为什么这种事情却在接二连三的发生呢?
  出于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和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为“共建平安校园”做点事情的想法在05年的下学期我和我们工作室的一帮同学朋友经过三个多月的拍摄完成了《马家爵》这部DV影片。影片成片为90分钟,出于巡映需要剪掉了30分钟不适合内容,目前做全国高校巡映的是60分钟的版本。作为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我感受到了拍摄一部长片的辛苦。
  影片从剧本创作到第一次首映共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影片使用松下DVC180A机器单机拍摄,录音采用随机麦克举竿收音。为了增强整个影片的真实感,在后期处理时还加入了很多相关的环境音。画面采用16:9构图拍摄。影片根据叙事需要采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处理。在刻画人物内心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寓意的设计。比如剧中主人公老马在杀人前我们感觉应该找一个有象征的事件来表述一下。后来去楼顶天台取景时我找到了灵感。想到了用锤子砸核桃来隐喻悲剧的即将发生。在后来的各地放映活动中大多数的观众也是对这个设计赞誉颇多的。
  影片从引起纷争的一场麻将纠纷讲起,影片以插叙的手法使不同的人物在各个空间的交叉蒙太奇剪辑段落中依次出现,从老马被人关心到被人欺负,从感情受挫到疯狂杀人。影片最后播放了马加爵在法庭上的悔过录音:我做这个事情是非常残忍的,希望我的同龄人能丛中吸取教训!
  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放映过后,在退场的人群中我听到有人低声交谈:哎呀,以后我们要对老三好点了啊。不论这个同学以前是如何对他宿舍老三了,相信从这一刻起,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了。我也相信,我拍这个影片的一些最低效果也已经达到了。
  目前《马家爵》一片已经在青岛,山东,西安,天津,北京,西藏等地的50多所大学做了近百场的放映和几万师生的观看。做为我“高校心理三部曲黑白红系列”的第一部,目前此片的电影版也正在筹备中,希望影片将来能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线上映,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洪峰
  2007-1-18 于北京
马家爵 (2006) 3.7
导演
洪峰
编剧
洪峰
主演
彭撑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6  (2006年)
豆瓣评分
3.7
相关链接
豆瓣链接
直接在微信上输入片名就能搜电影啦,小伙伴们快来试一试吧!
看个片二维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 "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我们